(2016.09.23 新增書單、書摘)
後半段羅胖講得非常好,我推薦所有人一看,我覺得是在這個主題裡面講得最簡單明暸的。
真正會讀書的人,家裡是不怎麼藏書的,因為它都化成筆記跟概念,跟自己原有的知識結構對接。所以閱讀不重量,只重質。
新工具給人類帶來便利性,可大部分人就躺在這便利性上睡大覺,而真正厲害的人,是踏在這個新工具上,去探索知識的新邊疆。
你必須跟知識形成至少一次的互動,這樣才能夠跟你原有的認知架構對接。翻成白話就是,你看到網上的好文章,一本好書,光存下來是沒用的,你至少要寫一篇心得,反覆咀嚼吸收之後,才會成為你的知識架構的一部份。這樣做,就算一年只做1本書的心得,也比一年讀100本書,但讀過就忘記來得好。
看完這段影片對我的影響就是,我應該要停止買書。除非我把某些我應該要看完的書都全部看完,且全部做成心得書摘之後才能再買。
同場加映:Tim Ferriss: How to take note like an alpha-geek
我的必讀書單分享:
- 快思慢想
- 杜拉克談高效能的五個習慣
- 人類大歷史
- 葛洛夫給經理人的第一課
- Soft skills the software developers life manual
- So good they can’t ignore you 優秀到不能被忽視
- 思考的藝術
-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
- 鉤癮效應
- 斯坦福大學創業成長課 (書摘在此)
- 把時間當作朋友
廣播: 李笑來 – 斯坦福大學創業成長課 書摘 – Tony Ye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