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個禮拜我在Facebook發表的心得:
今天我突然領悟了。
隻字不差的閱讀是對的;透過音頻、濃縮書學習也是對的。其中並沒有矛盾。怎麼說呢?
我會有這樣的結論是因為昨天在得到上訂了萬維鋼的精英日課。(台灣用戶也可以透過得到的微信公眾號用paypal加值了!)
一天會有一篇文章推送,主要是他閱讀英文的雜誌、書籍的整理與心得。像中國的國慶十一連假他就連續七天大篇幅的介紹了人類大歷史的作者在2016九月上市的新書 – 未來簡史
要知道這本書目前只有英國有賣,連美國都要等到2017二月才有,更別提中文版何時才會面市了。
如果我沒有訂閱這個付費專欄,我想要暸解這些概念,需要等到2017年底(樂觀估計那時可能有中文版),且還要從頭啃到尾,做完重點筆記,才能在腦中刻下一些書中我有興趣的概念。
而菁英日課,不但有文字,也有音頻,我在上下班開車途中,就把七天的重點快速的聽完了。
當然光是用聽的,還是不會留下什麼太深刻的概念。但重點是這樣的付費服務,是一種知識的領航員的概念。他只是引你進門。可能你喜歡他今天說的內容,你可以深入去瞭解,或是買回家精讀。如果你對今天的內容沒啥興趣,你大可以跳過。而事實是,大部分他所介紹的文章或書籍,至少都會有一個到兩個可取的觀念。
像前天他介紹了行為設計學,一個叫做B.J Fogg的Stanford教授有個實驗室專門研究這個。名字很酷叫做:說服科技實驗室。這裡有一篇關於他的研究的報導:科技心理學:偷師 Instagram、Yelp,複製讓人成癮的 App 設計學
整篇文章就是教你怎麼操控人的注意力:人其實跟實驗的小白鼠沒有差別,如果你給一隻小白鼠一支操作桿,每次拉下來就會掉食物,他拉了幾次之後也會開始無聊了;但如果每次拉是隨機給予不定量的食物,小白鼠就會瘋狂上癮的拉。
其實Facebook就偷偷的把這個trick放進App裡面,每次我們往下refresh,都會看到不定量的News feed,有些是我們喜歡的post,有些是新的我們可能不熟悉的內容;每次打開App下方總會有不定量的notifications。重點是驚喜,而且數量不能多到讓人厭煩。所以facebook很精巧的把這種操控心理學放在他們的演算法當中。而無知的我們就這樣上癮且無法自拔。
這也增強了我去買Facebook股票的誘因。這容後再述。
看他的專欄,光是用幾分鐘,他就簡單描述了這個很powerful的觀念,加上我有興趣,再去找一些相關資料跟書。一年下來,保守估計能增加400-500個新的觀念、新的名詞、新的趨勢。要得到這樣的訊息量,也得生吞活剝幾百本書。而且重點是,你根本不知道從何找起。
所以這樣的濃縮書、音頻口述付費內容,不該是你獲取該知識的全部管道,而只是領你進門的一種方式。你對該知識如果有深入了解的興趣,再去隻字不差的閱讀、精讀、踐行。
而像這樣廣泛且膚淺的介紹某個概念也有好處,就是你的聯想能力會大幅加強,能把很多原本不同領域的東西結合起來理解。這些觀念就能在你腦中產生出一些變形,一些讓你跟別人的思維不太相同的變形。
廣播: 為何軟體工程師應該開始寫部落格(Blog) – 2016.10.13 更新 – Tony Yeh
廣播: 為何軟體工程師應該開始寫部落格(Blog) – 2016.10.13 更新 – Tony Yeh